October 13, 2009

我在纽约对冲基金业的这些年(21)

在2006年10月,正是华尔街一年一度的红利季节即将到来的前夕。过去的这一年对于全球股市房市的投资者来说,应该是个好年。摩根斯坦利全球指数(MSCI World)这一年最终上升了20%,新兴市场指数(MSCI EM)上升33%,美国股市的标普500指数回报率也达到将近16%。对冲基金业整体而言在这一年也皆大欢喜,瑞信银行发布的基金综合回报指数超过了前两年,达到了全年 14%,而且最令人拍案惊奇的是,以对冲策略细分的14个分指数,除了专门做空策略以外,没有一个全年为负,也就是说,每一种对冲策略,无论是固定收益套利,定量市场中性,股票多空,还是全球宏观,新兴市场,可转债,等等,平均起来在这一年全部获利。

就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在前几年一直有稳定回报的赛昂基金突然宣布,将投资组合里所有的次级房贷证券的掉期合约(CDS)部分,全部转为侧袋帐户。消息传到赛昂的投资者耳中,激起了不少人的心头怒火。

侧袋帐户(Side Pocket)在对冲基金业中,并不是一个为投资者喜闻乐见的词儿,相反还很不受待见。在大市配合的情况下,一个流动性很好的投资组合里,无论做多还是做空,进入一个仓位和关闭退出这个仓位,不应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同样的行业里,大盘股的灵动性比小盘股好,成交量高,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以黄金这个行业举例,黄金本身作为贵重金属大宗商品类,它的期货合约流动性最好,相比较而言,从事金矿开发采掘,提炼加工的大型开采公司股票,流动性就不如黄金本身,但是这样的公司本身就可能拥有几个大型的金矿。要是和市值很小的采矿公司比较,流动性无疑又占优势;有些小矿业公司,可能名下只有一两个矿,矿石含金量不如大型矿。在二级交易市场这些小公司的股票日成交量寥寥,可想而知,如果一只基金拥有的绝大多数是这种小公司,一旦这个行业发生异动,比如说国际金价大跌,或者油价飙升,造成采矿成本超过预期,那么大市抛售风之下,基金所持满把的筹码,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脱手变现的。如果就在此时,大批的投资人要求赎回,基金根本筹不到足够的现金,就只有设置侧袋帐户这华山一条路可走了。通过短时间内冻结投资者的赎回,来等待市场恢复元气,交易流动性好转,挂牌出去的买价卖价之间的价差缩小,成交量上升,来缓缓释出手里的仓位,这样是侧袋帐户最好的归宿,也是基金和投资人双方双赢的局面。至于侧袋帐户从设立到取消的时间,可长可短,没有一定的限制,其实说白了就是全看大市而定,如果大市一直冰冻,那么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双方就只能大眼瞪小眼的干等下去,谁都没辙。

一般说来,一只对冲基金由于投资了流动性不好的资产,不会引起整个基金结构性的大幅调整。按说在投资之初,基金应该是做过所投资部分的流动性好坏评估的,以多大的风险资本投资,预期投资周期多长,什么样的回报预期,有无止损出局的下限,这些应该是最基本的几项。但是,投资过程往往和意外伴随在一起,一个投资决定当初看起来并不坏,流动性根据历史记录可能也无懈可击,谁曾想投资过后立马就变了样。

在赛昂基金经理麦克看来,2005年年中的美国房市无疑已经走到了头,呈现出许多顶部特征,很多事儿说起来太匪夷所思,让人看不懂。麦克相信,事出反常即为妖,一定要抓住机会狠狠的做它一笔,方解心头之恨。万恶次贷为首,虽然房子不像股票债券,你没法照猫画虎地从券商那里借来卖空,但是感谢华尔街的天才银行金融家们,把现代炼金术发扬光大,将贷款证券化,变成次贷抵押债券,卖给千千万万相信美国房市不死神话的全球信徒们,再加上这些银行本身很多又是发行掉期合约的承销商,等于人为地创造出了这么一个做空的市场,虚位以待,就看你麦克敢不敢来下注了。

麦克计算了一下,赛昂基金此时已经有5亿美元的规模,如果吃进面值二十亿的次贷掉期合约,如果合约规定的5年期内任何时候,美国房市掉头向南,这些次贷应该首当其冲,成为死在滩头阵地上的第一批小兵,那么按照计划这些次贷如果归零的话,发行商到时候就要赔给我20个亿,大概太贪了点儿,那么就算不归零,就只打一个对折好了,算作10亿,减去每年高达5%左右的保费,5年下来那也有相当于170~180%的回报。相比较动用的资本而言,二十亿的5%是一亿,也就相当于5亿基金本钱的20%。以20%去搏将近200%的回报,这笔帐可划算得很哪。对于一个对冲基金经理来说,如果出现在眼前的一个投资,或者说投机的成功机会远远大于50-50,如果是75-25,也就是赢三赔一,那么他多半就会毫不犹豫的下这个狠手去赌。对于做空房市次贷来说,经过计算的赢面差不多是10比1,远远大于普通对冲策略所能给出的不对称回报概率,那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

在05年中,麦克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如数买进了一笔笔次贷的CDS合约。这类次贷掉期合约的好处之一是可以按照不同评级水平,购买相应的抵押债券CDS。经过他的精心计算,某些评级在BBB+的债券,买进的价格在200个基点,也就是说,合约规定每年付出的保费相当于承保金额的2%,这类的债券反映的次级房贷平均来说,当前的拖欠贷款超过60天比率大约在10%,但是作为房贷整体的违约率几乎接近零,低得非常的不可思议。如果这部分贷款的违约率升到仅仅7%,那么这个掉期合约的交易成本就能够收回。麦克估算在接下来的12到18个月之中,最终将会有接近一半的这类贷款违约,那么带给基金的利润就会非常丰厚。

实际的情况显然出乎麦克的预计。在05年秋季,美国很多地区的房市已经见顶,表现为成交量和价格双双到达最高点,开始缓慢萎缩。一幢房屋投放到市场上,收到的竞价报单虽然还是很多,但是提价幅度已经不及以前的疯狂。买主开始花费更长一点的时间来完成交易,由于房价涨的太厉害,以往,低于41万美元的房贷额度才可以满足常规的15年期或者30年期的贷款年限,现在通通不够用了,尤其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普通的连栋屋被炒成动辄上百万的豪宅。如果是第一次的房屋贷款者,手里是很难凑齐所需要的20%的头款的,再说就算有一二十万的现金,余下的部分仍然大大超出了41万的限额。对于这样的情况,银行提供所谓的巨无霸贷款(jumbo loan),上不封顶,借多少万都可以,反正发贷者和买家上下勾结里应外合,伪造买家的收入证明。很多时候,银行会暗示买家,让他们自己填报收入,直到满足巨无霸贷款的条件为止。这类贷款的利息比常规固定年期的高一个百分点左右,没关系,搞浮动利率的贷款来解决。在头两年内的过渡期,利息极低,有的甚至低到贷款部分的月利息都不到,从而变相地逐渐增加了买家最终应付本金的额度。总之,银行的所作所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的帮买家做好文件,敲定交易。这样的做假帐需要不懈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房价的虚涨,也就越来越难做。

可是尽管如此,从05年过渡到06年上半年,虽然房价已经涨不动,甚至还稳中有降,这类房贷的证券化过程,因为时间上的滞后效应,仍然经久不衰。麦克投资的是05年上半年为主产生的房贷债券掉期合约,相比较而言,如果是05 年下半年或者是06年上半年产生的次级房贷,其基本面相比起来就差的多,可以说是越往后基本面越差劲,这类房贷证券化的产物也就越不靠谱。麦克投资早了。这部分债券中,一部分在05年买进时候的价格相当于200个基点的溢率(相比较10年期国债的利差),到了06年中,不但没有跌价,溢率反而还减少到了 120个基点左右,按照债券最基本的定价原则,价格和实际反映的溢率成反比,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债券实际价格增加了。由于麦克投资的是相当于承保这些债券破产的合约,由于现在债券增值,即破产的风险降低,那么依照合约的现金交割原则(我们已经提到,很少有人再用实际债券本身交割),麦克就必须反过来向当初卖给他这些合约的卖主银行们,以现金的方式补交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差。这直接造成了赛昂基金在每年按时付出固定保费的同时,还必须根据CDS中间商定下的标价,不断补足多出来的部分。只要房市还不跌,这些次贷债券就还不被降级,价格就还居高不下,赛昂就得继续失血。

到了10月的时候,基金里由次贷CDS产生的损失百分比已经突破两位数,占据基金整体全年亏损的绝大部分。投资人开始坐不住了,年底是对冲基金一个坎儿,很多的赎回要求都是在9月10月的时间提出来,以便基金经理根据赎回资金的规模,调整投资组合,该卖出的仓位就卖出,以套现现金来应付年底。对于赛昂来说,由于次贷掉期合约在这一年里不断赔钱,虽然这个合约离5 年期到期还早,但是根据市场定价原则,赛昂此时付给中间商的现金抵押部分,加上合约固定成本,这个交易占基金资本的比重已经从最开始的20%升到了30% 左右。交易并没有结束,到目前为止还只是账面亏损,但是毫无疑问,这种交易的流动性无法和股票期权相提并论。如果投资人纷纷提出赎回的话,一旦基金本身持有的现金总量不足以支付,那么麦克只有卖掉流动性很好的股票仓位。不是不能向CDS的承销商提出解除一些掉期合约,但是那样一来的话账面亏损就变成了实际亏损,付出的现金抵押部分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虽然股票仓位和现金加在一起,占基金的总比重还是超过了次贷CDS部分,但是麦克不能不考虑,如果投资人要求赎回的部分非常巨大,比如说接近40%,在不解除CDS合约的前提下,原先占基金30%的CDS部分就会变成剩余基金的50%之多。对于没有提出赎回要求的投资人来说,投资于一个一半资金都在和投行对赌次级房贷终将贬值的基金来说,是不是风险太大了呢?这是你当初想要的吗?对于赛昂基金的投资人来说,也在做着同样的选择题。这样的情形犹如博弈论里经典的囚犯困境问题(prisoner's dilemma),每个有意想提出赎回的投资人,内心其实都在害怕,如果自己不赎回,那么在别人都赎回的情形下,自己就将成为持有人人都不看好的次贷 CDS合约部分的投资人;可是如果人人都提出赎回的话,那么基金显然只能清盘,承受关闭CDS合约带来的巨额账面损失,回报率肯定会比目前看到的数字更差很多。

麦克很清楚基金的处境,也明白投资人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在他的性格里,天生具有一种冒险和不服输的精神,并且一旦认定的目标,不惜代价不怕冒风险也要去完成,这一点,从他毅然放弃前程似锦的医生行业而转行做自己的基金就可见一斑。在麦克手下的雇员里,不是没有分析师发生了动摇,认为目前与其坚守CDS的仓位与之同进退,还不如不吃眼前亏,接受中间商的报价,卖掉一些合约,承受短期的损失,换来基金长远的利益。作为卖给麦克这些合约的中间商投行,是很乐于见到他关掉部分仓位的,作为一只基金的主要经纪,不可能不清楚基金当前的盈亏幅度,当他们鼻子嗅到基金发生的问题,会主动打电话过来询问有无了结部分合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投资人那里,看到了单边下注这样一个后果之后,由于一年前Amaranth因为同样的风险控制方面出的问题,尸骨未寒,很自然的,人们会将赛昂和Amaranth当时的处境做对比,然后越想越不对,越想越可怕。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麦克终于下决心,把所有的次贷债券掉期合约部分,转变为特殊的侧袋帐户,这样一来,短期内任何投资者都无法从侧袋帐户里赎回本金,什么时候可以赎回,要看这些合约何时变现。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一个投资人提出了1百万的赎回要求,由于侧袋帐户占了30%,他实际能得到的现金转账只有70万,其余30万,他每个月还是会定时收到当月结算报表,根据中间商报价转化的盈亏百分比也会出现在上面,只是这部分资金,许看不许动。

如果我是当时有份投资的一位,看到这样的一个决定以后肯定也是怒从心头起,难以遏抑。本来很多投资人已经为赛昂没有参与到06年全球股市的上涨反而下跌而憋了一肚子闷气,这个时候又被告知,造成这亏损的原动力的这些次贷CDS合约不让动,被暂时封存起来,什么时候赚钱了什么时候结算给你。要是会写中国书法的话,肯定把一张张白纸都拿蘸满了重墨的大号狼毫,用狂草体写满了“忍”字儿,贴得书房里哪儿都是。可是投资人在震怒之余,忽略了麦克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自私,为了拯救他自己的基金,以便以后还有生意做,最终的主旨,还是麦克坚定不移的相信,目前的房市,肯定不正常,严重偏离购买力的基本面。迟早泡沫会被吹破,盛宴会收场,一定要忍到那一天,这个掉期合约一定会赚足。这才是他如此顽固不化,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的根本原因。

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麦克的手下大小分析师,财政官,纷纷挂冠求去。基金仿佛又回到了麦克当年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股票研究分析以及交易的大小决策全由麦克自己一个人拿主意。在我们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好的公司运营者,尤其是在人事关系上,在如何发展手下分析师,给予他们时间空间,放手让他们成长这些方面,麦克做得并不够。他性格里特有的傲骨和偏执,反映在掌管的投资组合上面,在体现着他坚定的战略眼光的同时,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似乎太过顽固,所谓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如果麦克变得圆滑通融一些,可能在商业开发和公司成长的角度来说,就会更加成功一些。可是话又说回来,在金融这个领域,到底有多少人的成功,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方式,以别人的马首是瞻,亦步亦趋来达到的呢?机会公平的出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可如果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那么当它到来的时候也只能由它擦身而过。长线炒成短线,短线炒成股东,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得还少吗?

时间飞快的迈入了2007年,美国房市终于在经过长时间的哄抬炒作,集中了全球蜂拥而至的巨额财富以后,开始了它盛极而衰的漫长过程。首当其冲的便是处在次贷前沿的贝尔斯登两只基金,前面已经有过介绍,在2月份的时候这类持有次贷债券的对冲基金开始爆发出负面消息,当月次贷债券的基准指数开始下滑。中间商开始迫于合约的规定,反过来向赛昂赔付次贷债券贬值部分的价差,随着房市的进一步全面下跌,这样的次贷下跌的幅度越来越大,在7月和10月达到了顶峰,相应的赔付金额也就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在2月,赛昂基金的综合回报达到了惊人的25%,仅仅一个月,就收复了06年全年的失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又断断续续录得了回报率在双位数多达五次,到了07年底结算,全年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130%。

在06年底对于麦克创立侧袋帐户以保护次贷CDS交易颇多微词的投资人,在07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没有再做出什么异动。但是,麦克内心里深深的记住了这些人当初是怎样的对他施加压力,和不停的责问质疑他这样做的真实用意的一系列不甚友好的举动。在 07年这个交易最终成为了历史,基金套现了巨幅利润,关闭了合约,解放了被挂在钩子上的中间商之后,很自然的,投资人不但不再计较一年前的风波,有些人反而还热情起来,要求把利润继续留在基金里让麦克管理。麦克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连本带利归还了大部分当初被封存在侧袋帐户里的资金,然后宣布基金从此开始有选择的增加客户。在进入08年以后,麦克的基金总额大概是七亿三千万左右,而在07年,基金以五亿本金产生出的全年获利就在七亿多。麦克并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基金经理,他非常在意投资人对于他创造出来的价值的认同感,在他看来,也许那些不能认同他的交易方式,不能理会他的投资信念的人们,不仅仅是围绕着侧袋帐户本身而产生的技术问题,实际上他们是在否认麦克本人的价值,这严重的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即使06年底的不愉快已经成为过去,但是麦克的做法就好像古代攻城掠地之后离开自己的战果,远离城池之前烧毁城门的吊桥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克打赢了这场围绕着次贷债券掉期合约的战役,却输掉了一场战争。

在2008年10月,一家对冲基金的经理,在亲手关闭自己创办的基金之际曾经说道,“我所学到的关于对冲基金的一切,就是我恨它。”不知道怀有同样心理的基金经理到底有多少,不过我相信麦克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