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备注:本文是应《以经济为名-历史断面里的人性密码》作者所邀而写的一篇书评,略有修改。)
曾经有人讲,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在文化上、心理结构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感的民族。中华民族没有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和哲学,支持着这个民族中无数仁人志士,草根平民,数千年以降,筚路褴褛,历经磨难,绵延至今的,多是一种对文化、对历史认同。可以讲,中华文化的根基在于史学。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章学诚进士所言六经皆史之论,诚不欺我。
家有家谱,族有族史。从儿时起,坐在那高高的谷堆上,在那过去的故事中;站在那巍峨的嗣堂前,在艺人们的传唱中,我们渐次长大。或许没有进过私塾,或许没有读过《史记》,却也知道,周公吐脯,春秋战国,秦时明月汉时关;关公忠义,三国魏晋,唐宗宋祖射大雕。
近代以前,历代官史,对历史的解释多为天命所归,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史书所记,多为王侯将相,热血男儿提三尺剑,掌十万兵,开疆拓土。民间杂谈,不乏才子佳人,落魄书生红袖添香,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近代以后,西风东渐,对于历史开始有不同的解读,开风气之先者,当属康有为先生,以西方的进化论来阐释过往的历史。从90年前的五四运动始,对于历史的解读更加异彩纷呈,而对后世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是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唯物史观。
三十余年前,邓小平先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下,坚持改革与开放,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余年来的羸弱,站在世代生息繁衍的土地上,挺起自己的脊梁,以更加自信、宽容、平和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弗朗西斯.培根曾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对于我们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对于过往那绚丽精彩的历史,如何从历史中获得教益,以至讲如何来明智,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话题。
本书的作者具有良好的历史修养,也有丰富的经济实践,站在新时代的基点上,用自己的历练和思考,用全新的视角和眼光,回顾历史,阐释自己的理解。虽然我们看到历史常常开倒车,但是历史仍然有其大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