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政府财政没钱了,中国经济会怎样?
开篇之前,我先承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以下论述的是中国经济最坏的情景,是最坏的,但不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政府财政没钱了,中国经济会怎样?
当然,有人会说,政府怎么可能没有钱?我们的税负这么重,我们的外汇储备这么多,政府怎么可能没有钱?但是事实上,我们政府的财政收支确实在临界点,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难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要调低开发商的自由资本金?开发商35%的自有资本金比率已经延续了十多年了,而且现在的高房价以及高房价带来的各种风险政府也不是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还要调低?因为政府缺钱。15日公布的5月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了4.8%,实现10个月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其中非税收收入增长了130%,这个非税收收入是什么?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这是政府收入的开源。节流则是在更多方面,比如:财政部要求自查各单位的小金库,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医疗制度,检查税收漏洞等等,很多目前政府的行为和政策都可以用一个原因来解释:那就是政府的缺钱。包括股市以及IPO。在所有的政府可以增加收入减少开支的选择中,股市是最好的。多增发货币容易通货膨胀,借用银行的钱总是要还的,开源不容易,节流涉及各方面利益,更是困难,而股市则不然,股市好了,可以圈钱给所有需要的国有企业,而且还不用还。所以,我们看到,股市走到现在,是政府在鼓励甚至于配合出炒作题材,比如要IPO了,人民日报立刻就出现挺股市,而且还是头版报花。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政府的财政状况不乐观。
需要解释几个问题:
1. 外汇储备为什么不能用?我们的外汇储备是用不到国内的,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外汇管制,政府将出口的外币收上来,然后发行相应的人民币给予企业。这和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的由来不一样。如果将外汇储备运用到国内,那么就相当于重复发行了货币,等于增发了货币。这个数额是巨大的,必定会造成通货膨胀。所以,外汇储备是不太可能进入国内的流通领域的。(博主备注:国有银行上市前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发过钞票。)
2.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印刷钞票?这是因为人民币不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可以印刷钞票,是因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简单的讲就是其他国家拿到美元之后并不会去购买美国的商品,而是可以储备起来,所以美元可以多于美国的商品,而不会造成物价上涨。而人民币不行,其他国家拿到人民币就是为了去购买中国的商品,如果人民币多于中国的商品,那就会造成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3. 美国的政府财政赤字那么大,中国政府就不行吗?答案是不行。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一方面是和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有关的,即美国的财政赤字无所谓,开动印钞机就可以了。而中国不行。另一方面两个国家的政府职能也有关系。美国一直奉行的就是大市场小政府,是自由市场的奉行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银行受了国家援助之后,都拼命的赚钱来还钱给政府,因为他们不愿意受到政府的约束。这在中国是看不到的,至少我没有听说过有那个企业接受了中国政府援助后拼命赚钱还政府钱。所以,哪怕是美国政府破产了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有限,事实上,美国的州政府和市政府都有宣布破产的。而中国政府是全能政府,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上的什么事情都需要政府来出面解决,来收拾烂摊子,无论这件事情是不是政府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08年三大航空公司巨额亏损,政府二话不说直接大手笔给钱,而且什么条件要求都没有,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中是难以想象的。简单的总结就是,美国是谁出了问题谁负责,政府破产了影响也只要局限于政府自身。而中国是谁出了问题政府负责,政府破产了影响的是整个经济。
4. 政府有钱吗?在2000年之前,中国政府是没什么钱的,那时候搞个企业改制下岗分流政府财政都捉襟见肘。2000年-2007年中国政府是有钱的,外贸、整个经济还有房地产都给政府输送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则不那么有钱了,原因很简单,支出急剧增长,收入急剧下滑。有人可能会问,积累了好几年,一下子就没有了?我想前些年政府的花销就不小,收入增长快,政府人员的扩充、腐败、三公花费增长的更快,还有各种各样的所谓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政府应该积累不下多少钱财的,虽然我找不到确切的数据来证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政府的收入减少了,花费却难以减少,而且还要扩大,要拉动经济要4万亿投资呢,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损失的国有企业也要补充资金呢。
起点:如果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中国经济开始恶化,起点在那里呢?物价。
物价是关键点,也是经济恶化的起点。如果政府能够控制住物价,中国的经济不至于恶化,也表明政府的财政资金和控制能力仍然在,如果不能,那么中国经济将开始全面的恶化,其后果可能远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失业、贫富差距、环境、产能过剩、科技研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政府臃肿效率低下、民众与政府的矛盾、公民权利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经济增长还能缓和这些矛盾,但是不表示这些矛盾不存在,也不意味着这些矛盾不尖锐。如果没有了经济增长,这些矛盾就会集中爆发起来,那就不仅仅是经济危机了,甚至于社会动荡、政治动荡都不是不可能的。
需要解释几个问题:
1. 国家的统计数字CPI可信吗?不可信。这个不可信不是说国家统计局在弄虚作假,我看过一些报道,国家统计局是如何辛苦如何真实的采集数据的,我相信这是真的。之所以说不可信是因为我们的统计方法不可信。我们国家的CPI计算方法是自己搞的一套,一方面国家采购也被计算在CPI里面,另一方面,在计算CPI的权重中,食品粮食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然而粮食是国家垄断控制的,这两个原因使得我们政府有足够的能力来控制CPI,CPI政府想让它高它就高想让它低它就低。用CPI衡量我们国家既不会通货膨胀又不会通货紧缩,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其他很多的统计数据也是如此,当然,地方政府的虚报也很正常。只有一些硬性的数据,既没有办法虚报的也不需要复杂的统计方法的数据,可信度更高。比如:发电量、进出口额、外资直接投资数据等等,这些数据在恶化,国家GDP在飞速增长,所以说中国是很神奇的一点也没有错。(博主备注:6月23日凤凰网讯,统计法修订草案规定,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公布与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不一致的统计数据。)
2. 如果CPI不可信,信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价格。我觉得可以参考日常生活基本商品的价格,比如粮食、蔬菜、食用油、肉、汽油、洗涤用品等,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价格。这些价格都是很刚性的,也相对比较稳定。刚性是指这些物品的价格一旦上涨是很难降下来的,稳定是指这些物品价格不容易上涨,一旦上涨就表明有了大问题。所以,多留意下超市或许比关注统计数据更容易感知物价变化。
3. 产能过剩还会物价上涨吗?会。我们国家确实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尤其是现在出口不行了都内销了。但是一句话笼统的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是草率的判断,更深入一些就能知道物价还是会上涨的。我们国家因为科技研发能力的限制,我们在很多商品中的附加值是很少的,甚至于可以说我们做的就是来料加工。我们工业所占商品的附加值一般是在20-30%之间。也就是说100块钱的商品,属于我们的价值也就20-30块钱,其他的钱都属于外国公司。这也表明了我们产能再过剩,再想降价,也不过只能控制商品价格的20-30%那一部分,主导权是很有限的。以钢材为例,我们粗钢的产能是7亿吨,国内的需求大约是5亿吨左右,供过于求吧?但是我们的粗钢价格却是在上涨,因为铁矿石在上涨。我们产能过剩也没有办法,价格只能上涨。
4. 为什么说物价考验了政府的财政和控制力?这是我的一个判断,物价上涨的话,就表明政府的财政匮乏,没有钱什么都做不了,政府也就丧失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控制力。中国的物价是政府强行压制的后果,水、电、天然气、汽油、粮食等等基本物价都是受到政府的有意压制,生产这些的企业其实是亏损的,然后政府给这些企业补贴。当然,相应的政府也压低了民众的工资和购买力,从而保持了所谓的中国出口廉价劳动力优势。这是一个系统的控制。比如汽油,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石油需要进口,因为政府压制汽油价格,但是国外原油价格又飞涨,所以造成中石油中石化亏损,国家就给他们补贴。但是中国的汽油是能上不能下,以至于前几个月中国的汽油比美国还贵。这是政府放松了管制,油价改革嘛,但是也侧面的说明政府对控制汽油也有些力不从心。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的电价、水价、天然气也是蠢蠢欲动,食用油价格更是蓄势待发。这都是政府控制力衰弱的一个表现。
5. 物价上涨的动力在那里?通胀的根源我认为有三:a. 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是国外大宗商品的上涨以及外资在国内控制的产业所造成的;b. 国内信贷货币增发所造成的通货膨胀。从历来看,大规模救市之后紧接着就是通货膨胀,或许有轻重之分,但是没有不发生的。c. 国内结构所造成的物价上涨。因为国内的经济结构简单的说就是政府通过补贴和行政手段压制生活资料价格,同时压制工资水平,从而人为形成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而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到了临界点,趋于崩溃,从而形成物价上涨。
过程:现在我来描绘一下政府无力控制物价上涨,引发经济恶化的过程吧。
第一步:我们现在的位置:国外大宗商品已经步入上涨通道,国家发放大量的信贷,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推高了资产价格如股票和房产。这个过程受到了国家财政收支的影响,比如国家为了增加收入,进一步加重税负,使得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继续恶化,从而退出流通领域进入股票和房产市场。而高房价使得政府受益,从而进一步巩固房价,民众的消费能力被继续的压缩。生产性企业的环境被进一步恶化,迫使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整个经济好像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
第二步:基本生活品物价上涨。主要是国外大宗商品的推动,从最直接和国外大宗商品相接轨的商品开始,比如汽油、豆油等。生产性企业的环境恶化会使得上涨更具有推动力,而民众消费能力的下降则使得物价上涨给民众的感受最敏感。但是国家的CPI一时间难以反映出来,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信贷政策不会停止。流动性过剩继续泛滥,此时似乎危机早已离我们远去,盛世又回来了。
第三步a:这是一种情况:物价已经明显上涨,社会的矛盾已经积累。国家必须要控制物价了,否则社会可能面临失控。按照以前,国家会用财政资金来补贴相关企业,从而压制物价,甚至于采用行政的手段压制。但是国家的控制力在减弱,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手段难以奏效。国家不得不使用金融手段,即收缩信贷来压制过热。
第三步b:这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政府认为经济情况已经企稳好转,但是之前信贷出的大量货币需要回收,开始收缩信贷了。
总之,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保持信贷不变,那么中国可能面临滞涨,因为创造财富的企业在被掏空,而非创造财富的企业在膨胀,资产价格上涨但是经济会停滞。如果收缩信贷,那么中国可能面临紧缩,因为目前的繁荣和资产价格都是银行信贷资金堆出来的,没有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资产价格下跌,股市也好、房价也好会急剧下跌,对于民众而言,资产减少了但是负债却没有减少,生活状况会进一步恶化,消费急剧萎缩;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但是负债却在不减少,破产或许更好一些。
第五步:各种矛盾爆发。
在以上的步骤转变中,政府有能力改变什么吗?很难,或者说没有。政府的能力可能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强大,中国经济的状况也可能远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坚挺。外强中干,中国的各代政府都是如此的。因为中华民族是这样的一个民族,只要能够退让,就一直忍耐退让,不好听的说法就是贱民。如果退无可退,那就立刻翻脸变成暴民。这和其他的民族不太一样,欧美国家的民众有事情不忍耐不退让,但是也出不了大乱子。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走极端的,如果一个人给我们带来希望,我们就会把他夸得像朵花,天上有地上无的,结果他给我们带来失望,我们就会立刻翻脸把他贬得像堆狗屎,一文不值。
政府的底牌不是什么对社会的控制力,而是财政,是钱、是实惠。改革开放30年,以前那种凭信仰号召来让民众听话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了,现在的民众都是很实际的,画饼不顶用的,当然,这也是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的厉害,民众不相信。所以,政府的财政是唯一的底牌。但是正如开篇就论述的,而现在政府的财政已经紧张,如果丧失了这张底牌。政府也只能听天由命,任由中国经济折腾了。
补充一些和主题无关的话。
1)有人说知识就是金钱,这个没有错,问题在于它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也有适用的范围的。严谨的推论、细心的观察验证,坚定果断的行动,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金钱。但是能不能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且行动,直至转换成金钱,那是个人的能力问题。 中国的经济形势会发展到哪一步,我不知道。我列出的是可能出现的结果之一,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当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主导权在政府手上。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推测、观察、验证,并未雨绸缪做准备,如果真的如推测样的恶化,可以减少些损失甚至于有所斩获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如推测样的恶化,那更是皆大欢喜。未来的魅力就在于变化中,而能应对变化减少损失甚至有所斩获,化危为机,则是对你智慧的褒奖。
2)三公费用:公款招待费、公车支出费、公务考察费;通俗的就是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和公款旅游。
3)关于物价的上涨指标,刚刚看到过一个指标:综合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这个指数我也刚刚看到,没有研究,学术性的说法是: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平减而成为实质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物价指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毕竟我所说的观察来判断物价上涨太过于主观了。
4)关于验证:
政府缺钱是一个推测,我看不到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当然也就不知道政府的财政到底如何。它成立或者不成立需要从实际的情况来验证。有些事情之前政府不做的,现在政府做了,政府态度的转变是有原因的,而这些背后的原因就需要推敲一番。
如果政府缺钱,那么政府必然会开源和节流。通过这两个方面我们来验证。 开源:政府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新的赋税(无论是以什么名义,比如传说中的物业税,名义是调节房价,但是物业税和现有的一些赋税有重叠,如果不取消现有的部分税种,单独开物业税,无论什么名义都是新增赋税)、加重原有赋税(例如:香烟税)、保持原有不合理赋税、加强征税监管(财政部今年发文特别强调的)。还有其他非主要手段。节流:政府的主要手段是减少以前给某些行业支付的补贴(无论以什么名义,市场化也好,国际接轨也好,反正政府就是不想给补贴了。但是某些不需要补贴的行业政府却不喊市场化、也不同国际接轨)。同样也有其他的非主要手段。
5)关于空谈和解决方法:我是做期货的,当然也不仅仅只做期货,说白了就是一投机分子。推测、观察、验证,如果验证正确就看时机行动,如果验证错误那就再推测,再观察再验证,这就是我的工作。你能指望一个散户来影响或者主导股票大盘走势吗?不能,他没有这个能力。你能指望一个散户像经济学家那样做出各种建议吗?不能,他不靠这个吃饭,他没有这个能力也不需要这个能力。如此而已。
我,并不是专家学者,但我认为中国经济可能面临滞涨
我是一个期货交易者,并不是专家学者,所以以下的论证中并没有列出相关的数据。
一. 前提观念
相比于1997年,全球化的加深和中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已经不可能在独善其身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必须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同样的,在全球化的体系中,美国是体系的核心,而中国仅仅只是体系的外援。在旧体系还未被废除取代的时候,世界经济的复苏仍将延续旧的经济体系。在旧体系的复苏框架中,美国作为核心,可以通过体系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分担其经济复苏的成本,而中国不但要为自身的经济复苏而努力,同时也要为美国的经济复苏负担成本。
二. 美国的状况
对于美国而言,其受损的主要是虚拟经济,美国通过大规模的注资银行业金融业,斩断了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从而较好的保存了美国的实体经济。通过一系列的注资,美国虚拟经济最坏的时点已经过去。或者说,美国的整体经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只要消费提升,美国的经济步入正常轨道指日可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经济会恢复到以前的状况,但是却意味着美国经济不可能进一步变坏。
三. 中国的状况
对于中国而言,其受损的主要是实体经济,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经济回暖信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实体经济回光返照的征兆。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由于政府的大规模信贷,而阻止了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暂缓了受到冲击的过程。中国实体经济并没有经历真正的寒冬考验,或者说中国实体经济还没有到达最坏的时刻。另一方面,中国的大规模信贷,不但没有斩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联系,反而使之更加的紧密,从而将整个虚拟经济拖下了水。
中国为美国经济复苏不得不支付成本。这个成本有几个部分:
1)美国为了实体经济的复苏,保护主义将通过各种方式抬头。减少进口,加大出口,将是美国振兴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这意味着对于中国而言,出口将持续的不会得到改善,而进口力度将不得不增加,减少了贸易顺差,从而进一步压缩中国企业的市场。
2)大宗商品如石油将会进一步上涨。美国掌握着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如石油,美国金融机构想要迅速的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就必须通过投机操纵大宗商品的定价权而获利,向其他国家输出通货膨胀。
3)美国会进一步发行货币。通过进一步的发行货币,美国向全世界输出通货膨胀。当然,坚挺的美元是美国的战略,但是,对于美元而言,美国需要的不是绝对的坚挺,而是相对的坚挺,即美元只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人民币坚挺就可以了。为什么我们国家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那是因为作为外汇储备,虽然美国可能进一步加大印钞力度,但是相对于其他货币,美元仍然是首选,中国没有办法,只能储备美元。
4)粮食、日用生活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美国通过新能源计划可以操纵世界粮价。对于中国而言,粮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充足,虽然中国的粮价并不会受到美国的操纵,但是其他日用生活品,尤其是大豆,以及相关的豆油等生活品,却是受到美国的直接操控。通过粮价上涨,美国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超额的利润。
四. 中国可能面临的局面
对于中国而言,将面临着一个糟糕的局面:
1)中国的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不能完善,内需启动艰难,人们处于对就业的担心和高涨的房价是压抑中国消费的巨大阻力。
2)中国的虚拟经济状况会恶化。大规模信贷和监管不严,使得本来状况良好的金融业被拖下水。
3)原材料价格逐步走高,原材料,石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商品的定价权并不在中国,而我们所鼓励发展的行业,如汽车、基建、钢铁等直接受制于这些进口的原材料。逐步走高的价格,和内需、外需不振,将使得这些行业成为夹心饼干。
汽车行业,目前显示中国的汽车消费旺盛,这种消费不可持续且有较大的危害:一是制造汽车的工艺和原材料,中国基本上要依赖外国进口,比如橡胶、钢铁,因为中国本身生产不了汽车所需要的钢铁。二是汽车消费将进一步加大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三是汽车消费主要依赖于高端或者豪华汽车,主要是中国贫富差距大所形成的高端富裕阶层,中国的汽车消费能力并没有所想象中的那么强大。金融机构对汽车消费的支持,从而形成中低端对汽车的透支消费。为什么我们鼓励汽车消费?这是因为汽车和房产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通过汽车消费可以带动周边多个行业的消费,所以政府直接鼓励汽车消费就和鼓励房产消费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图简单省事。但是,房产消费,政府没有考虑到这是必需品消费,高昂的价格抽取了民众的购买力,也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汽车消费,政府没有考虑到汽车行业是我们没有控制权的行业,品牌、技术、主要的原材料,以及汽车消费之后所带来的燃油消耗和依赖等,使得汽车消费对国外经济的拉动更大,而对本国的经济拉动或许还难以弥补损失。
4)中国的生活必需品走高,生活必需品的粮食我们还能控制,但是其他,比如食用油,主要是豆油;方便面,主要是棕榈油;猪肉,主要是政府的调控问题。日用化妆品洗涤用品,主要是由外资控制的如宝洁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将面临着上涨的压力。
5)中国的大规模信贷:一方面减少了政府可以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危险。
五.结论: 最坏的情况可能是中国经济步入滞涨,物价上涨而经济停滞,且数年难以恢复。(博主备注:滞胀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关键是持续的时间和通胀的幅度。)
通胀必来的证据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日透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在上月访问英国期间曾私下敦促英格兰银行加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注意是敦促啊,一个国际组织敦促一国央行“收购有资产担保的证券,如有可能,也应考虑收购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这至少可以肯定IMF内部已经对印钞没有争议,并致力于在全世界推广和施行这一政策。某些集团手中持有的各类证券依然需要脱手,需要换成现金。这么大的损失当然最好是世界人民一起来承担。而当所有人都抓紧现金时,只有央行,只有央行才能靠收通胀税让纳税人不得不买单。
对印钞后遗证——通胀的恐惧同样在滋生,但IMF胸有成竹的安抚忧虑让我相信,IMF早已预见到了未来会发生什么甚至已经想好了对策,一个世界经济格局将借此重生。这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世界按照强者的逻辑运行。
通胀的来临是确定的了,唯一的悬念的,我们自己用人民币制造通胀,还是“输入性”通胀。(博主备注:现实的事例,可以明确的看出,主要来源于前一种,不回收高能货币,宽松的银行信贷。)
通胀不可怕,而真真起决定作用的是应对通胀的方法。借通胀所带来的短暂回升,大幅提高工人收入水平恢复消费信心优化消费结构,或许就能借通胀之力走出经济泥潭。如果经济回升的收益依然与广大消费层无关,那就赌一赌看靠拆迁靠钢筋混凝土的强心针支撑能否等待到外贸复苏吧。不知能不能等到那天。中国经济如果没能在这次通胀中成功转型,那真正的通缩就是可预期的了,有能力消费的人更少了。
端午假期,报道说上海高端房地产市场开始放假量。亲眼看到所在城市周边区县一般住宅空置量大的吓人。看来接下来房地产的两级分化才是市场主流。专家的说法叫“结构性通胀”。有钱人有办法买高端品一定程度少交通胀税,P民却不行,自求多福吧。